信息化促進中小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八字方針
作者:佚名 時間:2007-12-27 分享到:
1、 中小企業與信息化廠商的雙贏
在《長尾理論》一書中,作者將該理論濃縮為簡單的一句話:我們的文化和經濟重心正在加速轉移,從需求曲線頭部的少數大熱門(主流產品和市場)轉向需求曲線尾部的大量利基產品。在一個沒有貨架空間的限制和其他供應瓶頸的時代,面向特定小群體的產品和服務可以和主流熱點具有同樣的經濟吸引力。
中小企業占據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廣大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需求相對簡單,但差異較大,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產品往往屬于利基產品,即信息化廠商在此方面的投入回報可能不夠理想,這正是處于廣大長尾區域產品的特性,根據長尾理論的推斷,這些產品聯合起來的市場力量將是巨大的,足以與主流熱門產品相抗衡;至于如何將其聯合起來,長尾理論本身并沒有給出答案,但其中的典型案例則可以讓我們深思:
Google有效地利用了長尾策略,Google的Adwords廣告使得無數中小企業都能自如投放網絡廣告,這改變了傳統的網絡廣告只有大企業才能涉足的歷史。其Adsense廣告又使得大批中小網站都能自動獲得廣告商投放廣告。Adwords和Adsense因此匯聚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和中小網站,其產生的巨大價值和市場能量足以抗衡傳統網絡廣告市場。如果Google只是將市場的注意力放在20%的大企業身上(像許多門戶網站的網絡廣告策略那樣),那么也很難創造現在的輝煌了。同樣,在中國本土,新浪因短信業務而起死回生,超女模式因關注"草根歌者"而走紅,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回到問題本身,這也啟示著廣大制造業信息化廠商,制造業信息化不僅要關注經濟發達地區和重點、大型企業,廣大的欠發達地區和中小企業中同樣蘊藏著信息化的巨大市場機遇,把握好這些機會,將成為信息化廠商創造奇跡的立足點。
2、 國家的支持與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努力方向
在國家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制造業信息化工程重大項目課題申請指南》中設置了兩個旨在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課題,其中“支持制造業產業鏈協作的公共服務平臺開發與應用”課題的研究目標是:在“十五”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服務平臺的商務模式和運營模式,開發、完善支持制造業產業鏈協作的公共服務平臺,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產業鏈業務協作服務,降低產業鏈協作成本,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面向產業集聚區域的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平臺開發與應用”的課題研究目標是:開發與完善面向產業集聚區域的制造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共性技術資源服務,降低技術資源配置成本,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
按照指南的有關內容,這兩個課題國撥經費將達到550—900萬元。國家之所以要花大力氣建立平臺,是因為中小企業占到企業總量的90%以上,而且中小企業在融資、營銷、技術優勢等方面往往處于不利位置,需要國家的大力扶植,另一方面,企業信息化系統的導入和正確應用并發揮作用,可以為中小企業解決非常現實的問題。
3、 信息化八字方針助力中小企業可持續成長
長尾理論揭示出市場供求規律與價格機制等將會導致信息化廠商在中小企業信息化方面有所作為,另一方面,在國家層面,政府對中小企業信息化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努力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由此,信息化對中小企業的推動即將顯現,但我們的企業準備好了么?
軟硬件廠商在中小企業信息化領域的努力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可以營造中小企業信息化的良好氛圍,但終究是外因。中小企業信息化要取得切實效益,企業在信息化領域的精耕細作和深入理解非常重要。中小企業應致力于“內強素質”,下大力氣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努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在這方面,珠三角有許多企業迫于成本的壓力而不得不遷移到內地,就為我們提供了直觀的案例。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珠江三角洲見證了中國企業迅速擴張和規模化成長的歷史,然而,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之后,這個制造業重地最近幾年卻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生產要素價格普遍出現大幅上漲,珠三角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又受到人民幣升值和新形式的貿易壁壘的影響,一些企業不得不選擇遷移到更具成本優勢的地區。
信息化手段可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成長,但這種促進顯然不是天生的,通俗的比喻是“要寫出一手漂亮的字,只有信息化這只精致的鋼筆是不行的”,企業必須有所作為,從企業成長的角度,我們將企業的作為提煉為八個字:即,創新、和諧、共生、融合。
廣大的中小企業有其發展的規律,這是由其自身特點決定的。大型的制造企業、大型國有企業等可以依靠其龐大的體系、政策支持甚至是壟斷地位等獲得企業發展的動力,而廣大中小企業則不同,中小企業更多的要抓住稍縱即逝的市場機會,要下大力氣做好企業制度、機制、績效考核、營銷模式、渠道策略等等方面的創新,充分發揮其靈活性和決策速度優勢,實現自身的成長。
4、 八字方針解讀
事實上,很早就有人專門呼吁我國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變“中國制造”為“中國發明”和“中國創造”,只有這樣,中國企業才能擁有可持續成長的明天。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于人,企業必須努力做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由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實際上,這又回到了本文開頭提出的創新問題上來了。
中小企業要與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這有兩層意思:第一,中小企業規模偏小,實力不大或僅在某一個細分市場中實力尚且可以,但整體實力仍有待提高,這就決定了中小企業要與所在的生態系統和諧共處,這個生態系統的范圍包括投資者、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社區公眾、政府部門等等,這樣才可能謀得機會,積蓄實力,實現發展。第二,中小企業內部應以“和諧”為基本指導原則,和是人和、諧是事諧,即要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企業業務要符合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公眾預期,要符合法律法規要求和行業發展現狀。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中小企業要融入到其所在的生態系統中去,深刻的領會企業客戶的需求情況及其變化趨勢。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進程中,將會涌現出許多的市場機會,中小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把握這些機遇,實現自身的發展。
總之,廣大中小企業要將“八字方針”貫徹到企業經營管理與企業信息化工作的全過程中,做好技術創新,努力實現與整個產業鏈的和諧共生,有效融入到企業生態環境中,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