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30談の2:啥叫互聯網思維
作者:佚名 時間:2015-09-09 分享到:
互聯網焦慮致使我們許多人去學習互聯網的原理和應用。無論營銷大師,無論廣告平民,無論高高在上的企業領袖,無論社會底層的小店老板。
但原生居民也好,半路出家也好,大家真的搞懂什么叫互聯網思維么?
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免費思維!
有一句很無厘頭的一句話叫“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后來又補充了半句“現在豬不干了,我們咋辦?”
姑且不論這種思維的正確與否,僅說這種長鏈條的價值轉移,真的就符合商業的基本規則么?很多人看到了某些品牌因為免費所獲得表面成功,但沒有看到這種模式之下的強大資源推力,以及這種模式之下的強大資本耐受力!可以毫不客氣的講,不具備條件的某些企業盲目效仿這種思維,其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粉絲思維
全社會都在搞粉絲經濟,且振臂高呼“的粉絲者的天下”!誠然,互聯網資訊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一部分人極易被某些觀點所征服。這種觀點盲從所衍生的消費是可觀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互聯網思維就是將客觀意義上的人用主觀的思想輸出就能聚集的。人心向背固然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但被支持未必會被成功。太多的粉絲部落僅僅是如看戲般的關注,而無實際意義。
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大數據思維
大數據究竟是什么?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
一個關于股票的段子這樣講“把連續3年股票分析師的論斷統計起來,其準確率與大猩猩丟飛鏢的上靶率幾乎是一致的”。雖然大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較傳統調研的模糊性更進一步,但樣本的行為軌跡、發生概率、習慣保持未必都有明確的營銷指導意義。
有一部電影叫《分歧者》,這部電影設想了人性被定義,但事實上人性總是錯綜復雜。如果真的追蹤1萬名消費者從18歲到28歲的消費大數據,也許最后得到的結果不是明確的,反而是愈加模糊的!
有人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參與思維
互動性體驗從來都是營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的榮耀感、責任感往往也是消費的主要誘因,基于人性的營銷技巧可以說是極其有效的。人性的終極特點無非是“貪、懶、色”,參與感這個東西也不過是“貪”的一種內心表達。參與不是什么互聯網思維,是物聯網的形式允許更廣泛的參與罷了!
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說到底是一場信息技術的革命!
因為信息技術的升級,所有的社會構成形式會因此發生畸變。這種畸變需要新的商業思路去應對。所以:互聯網思維無非是信息相對透明后的商業思維!
企業之所以因為互聯網而焦慮,是搞不懂互聯網究竟是什么。表象越豐富,越搞不懂。但是,如果讓一個從1996年(中國)就開始互聯網生活的年輕人來描述,互聯網就是信息技術的升級、升級、再升級。從那幾個先行者用電話線撥通了美國的調制解調器,到北大學子第一次在聊天室里討論大話西游,再到游戲世界里亦真亦假的紛爭,再到qq彈窗里的情感對話。互聯網始終是信息交流加速的伴生體。
商業文明最初的利潤產生源自于信息的相對封閉,而今天隨著信息的相對透明,商業的形式如何因之而轉變是題中之義。
互聯網思維沒有什么固定的概念!免費不是互聯網思維、粉絲不是互聯網思維、大數據不是互聯網思維、參與感也不是互聯網思維!我們的企業家不能盲從、不能輕信,要高處著眼,審慎決策,找到基于信息相對透明的商業環境之中屬于自身的獨特互聯網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