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資本曾經被認為是VC行業的皮公司
作者:佚名 時間:2012-10-29 分享到:
熱點:曾被人懷疑是皮包公司,卻投資了挑剔的周鴻祎和他的奇虎360;在國內投資團隊只有兩個人,6年只投了約10家公司,但一個項目回報就超過了它在中國的總投入的數倍,這家公司就是高原資本。
涂鴻川是高原資本中國創辦人、董事總經理。雖然和高原資本一樣,他在創投圈里低調且有些神秘,少在公開場合露面,鮮于接受媒體采訪,但是,只要說起一個項目,高原資本和涂鴻川不得不“被高調”。
2006年,高原資本投資奇虎360。當2011年奇虎在紐交所上市時,作為最大的投資人,按照首日IP O閉市價,高原資本的投資回報超6億美金。
曾被懷疑是皮包公司
涂鴻川給創業者的印象就是拎著皮包到處跑。讓創業者吃驚的是,往往后來才知道這個能說會道的投資人在中國只有一個搭檔。是的,這家VC在國內的全部投資團隊只有兩個人。以致不止一次,涂鴻川被人懷疑,是不是一家皮包公司?
然而,只要稍對高原資本有所了解,便會找到答案。
在1988年成立、快滿25歲的高原資本,最早起源于美國。目前旗下管理著8只美元基金,總額大約37億美元,其LP主要來源于國家基金、大學基金、企業基金、退休金、保險公司等,其中很多LP都是超過10年的合作關系。作為老牌創投,高原在全球投資且創建了超過200家公司,包括L ycos最早的搜索引擎,Staples史泰博辦公用品,Lululem on露露檸檬運動服等。
2005年,原供職于集富的涂鴻川加入高原資本,受命負責高原資本在亞太區的業務擴展,開啟了高原資本在中國的拓荒。幾年里,涂鴻川一直是“孤軍奮戰”,直到2008年,葉冠泰加入高原資本,這家V C的投資人數終于完成“1”的突破,成為兩個人的VC。
雖然涂鴻川和葉冠泰性格各異,卻也合作無間。
比如,涂鴻川偏“動”,早年學過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性格外向,擅長與人交流。葉冠泰好“穩”,技術出身,思維理性,嚴謹務實。在具體投資看項目上,幾乎所有項目都是兩人一起去看,做盡職調查、談判,一起決定是否投資。“高原投的一半項目里,我們兩個人都在一起擔任董事。”涂鴻川說,對于兩人,不會說一個項目是屬于誰,不關我的事,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投資,一起替被投企業干活。
團隊小,反映在投資節奏上便是兩人的不緊不慢,他們約定每個合伙人每年投資項目不得超過2個。而從2006至今,高原資本在中國才完成了將近10家公司的投資。
創投界的慢公司?
涂鴻川并不認為高原資本“慢”,“很難評判。”他說,高原資本看重的是成功率,而非量,6年投資10家公司,這在硅谷很正常,大家判斷VC的標準是退出時的回報,所投創業企業里是否能成為家喻戶曉的公司。
此外,投資項目少,也能使投資人抽身幫助創業者成長。
“尤其在國內,我們發現很多好的公司,創業者是草根出身。草根有草根的很大優勢,但是公司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最需要就是投資人從旁協助。”涂鴻川說,如果一個合伙人一年投7個到10個項目,3年累計20多家的話,肯定沒有充裕的時間幫助創業者,他認為花在找項目上的時間,遠不如花在所投公司身上來得有價值。“投早期的V C和私募PE不同。VC更需扮演著ValueCreator(價值創造者)的角色”
不過最近,涂鴻川在團隊擴充上有了新計劃,“計劃今年或明年加多一位負責投資的同事。”他說,雖然很多人眼里現在投資大環境不好,但他是樂觀預期,要加人手。很快,這家兩個人的VC將變身“三人行”。
“專長就是TMT”
無論是全球其他市場還是中國市場,高原資本的投資主線都非常單一清晰,即主投T M T行業,奇虎360、趣游、Viva(維旺明)、網康,途牛等,全都是此領域。
為什么對TMT孤注一擲?涂鴻川笑言,這個問題他被問了幾乎17年。“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和葉冠泰兩人的專長就是TMT。”
涂鴻川認為自己在職業方向上是個幸運的人。1995年進入了集富集團總部擔任全球IT投資部門負責人,不僅接觸了大量TMT相關企業,還完成了對中國、北美和亞洲的數個寬帶通訊和網絡服務公司的投資。
高原資本的另一位合伙人葉冠泰,是典型的技術型資本家,他擁有美國半導體處理技術專利,曾任職于英特爾,瑞信投行,非常熟悉IT技術。
“沒辦法,我們的專場就是TMT。”涂鴻川說,雖然中國的投資機會特別多,包括零售業、傳統農業、新能源等,但自己并不理解熟悉這些行業,即便一個好的零售業項目送到面前,自己也可能誤判。
當然,涂鴻川還被問到另一個問題。只投TMT領域不是很窄么?當這個領域飽和了,你豈不是沒活干,沒地方投了?“問題很有趣,但也說明他對TMT的想象力不夠。”
在涂鴻川看來,TMT跟農業、制造、零售等相比,最大的特性是“變”。不像制造業,農業、餐飲業,某企業是領頭羊,行業老大的地位可能十年都不變,TMT是一個“小子撬動巨人”的善變行業,而且從創業到聲名鵲起,再到IPO的時間較短,回報可觀。
投資圖譜之高原資本
涂鴻川:
創業型投資人模式不是NO.1
投資人臉譜
涂鴻川早年學過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性格外向,擅長與人交流。
他從不投資純“山寨”公司,因為只有非山寨才有創新的原動力。在他看來,奇虎360、維旺明等都是此類型公司,在美國都找不到模板。
對于高原資本,啟明創投董事總經理鄺子平有一個評價,說高原資本的模式是,恨不得自己去創業一樣。
涂鴻川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調侃說:“因為投資的公司少,所以才有大把時間與他們一起商量怎么做。”
工作之余,他的愛好是打羽毛球,網球,旅游等。經常與創業團隊一起打羽毛球。
他以高原資本在美國投資過的一家搜索引擎公司Lycos為例。
1990年代,美國有家公司叫Lycos,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搜索引擎之一,當時家喻戶曉。于是,大家覺得搜索市場已經被其占領了。不過,后來的事實是,Lycos被生力軍雅虎給顛覆了。于是,大家又說,搜索的市場已經有老大了,雅虎把以前的老大lycos給打了下來,沒人能夠再占領這個市場了。結果,不就出現了google嗎?不管雅虎以前多么輝煌,老大已經不再是它了。15年,這個行業的老大就是這么不斷替換著。
“還有手機,三年前全球市場的老大是諾基亞,現在完全已被安卓和蘋果給取代了。但在傳統領域,很難看到一個新興企業去顛覆市場原本的老大。”涂鴻川評價說,只有TMT是一個允許毛頭小子瞬間顛覆行業、繼而搶走大佬第一把交椅的領域。
投資清單無“山寨”
涂鴻川說,自己不投純“山寨”公司,因為只有非山寨才有創新的原動力。“尤其是TMT領域,很多創業者會模仿硅谷的新興企業,模仿意味著抄襲,有的甚至功能、界面都相像,但再模仿也只能是皮毛。”
在高原資本的投資清單中,幾乎找不到“山寨”公司。
奇虎360是涂鴻川繞不開的一個投資案例。這既是高原資本在中國的第一個投資項目,也是它的明星項目。最初投資奇虎,涂鴻川看中的便是它的不“山寨”和獨樹一幟。
在高原資本之前,涂鴻川曾供職的另一個投資公司集富亞洲曾投資過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祎的3721。周鴻祎做奇虎時,曾被競爭對手稱為“流氓,騙子”,但在涂鴻川看來,周鴻祎團隊是中國真正了解互聯網的幾個頂尖團隊中的一個。2006年,高原資本投資了奇虎1750萬美元。
后來的事實證明了涂鴻川的眼光,2011年,奇虎在紐交所上市。有人這樣算了一筆賬,奇虎上市前,高原資本持有其17.69%的股權,是第二大股東,上市稀釋后仍手握15 .94%股權。奇虎上市當天開盤報價是27美元,首日收報34美元,僅僅按此價格計算,高原資本在這個項目的投資回報超過6億美元。
涂鴻川說,直到今天奇虎的模式在美國也沒有模板,它做的是安全平臺,主打木馬,防止彈窗,演化到瀏覽器、殺毒,后來涉足遠程存儲,導航,搜索甚至手機安全,而且把這一系列都做成了免費產品。“奇虎的定位是安全平臺,又免費,這個模式在北美是沒有的。”他說,今天在北美,殺毒軟件還是需要付費,也沒有網絡殺毒公司還做瀏覽器、做手機、做應用的,找不到。
Viva亦是一家不“山寨”的公司。
涂鴻川說,在V iva之前,美國有家叫做Flipboard的公司,做的便是無線個性化閱讀。不過與后者不同,V iva做的東西不同,比如在北美沒有任何一個移動閱讀平臺能獲得眾多有版權的雜志,內容渠道有限。
除了模式不山寨,涂鴻川對所投公司還有一個硬標準,“很多時候,我既是一個‘創業型’的投資人,也是一個‘用戶型’的投資人。”涂鴻川說,“有時模式不那么重要,我更關心的是產品,尤其是產品的用戶體驗。”他說,所謂本土化,即了解國內用戶需求,用戶一用就愛不釋手,變成粘性很高的產品,這樣才有投資價值。涂鴻川坦承,自己看企業時,一般不太重視有收入,更不要求有利潤,更加在乎的是創業團隊做的產品對用戶、對市場上是不是具有顛覆性。
投資秀
投資“六間房”重給社區電視機會
六間房是2006年5月上線的一個視頻分享類網站。
金融危機期間,六間房也難逃挑戰。六間房將250余名員工裁減至60余人,砍掉一批新業務,并縮減大量服務器帶寬成本。與優酷、土豆的順風順水不同,六間房是“熬”過了寒冬。
涂鴻川深知這家視頻老公司曾經遇到的挫折。“曾經的挑戰真的非常大,手頭上的現金流也非常緊張。但創始人劉巖從來都沒有考慮做‘逃兵’,而是很有骨氣踏實地成功轉型。”即全面砍掉影視劇,主要做社區電視。前陣子六間房獲得了高原資本的投資。
“其實我們以前一直在找一些做社區電視概念的公司。當我們找到六間房時,連在硅谷的合伙人都很意外。”涂鴻川說,社區電視也叫“social T V”,與優酷、土豆不存在社區而言,社區電視能讓用戶作為一個可以互動的觀眾,是視頻的2.0。比如,很普通的草根歌手就在視頻里唱歌,聽眾點播,每點一下10塊錢,都是草根,就形成了粉絲會。
投資途牛 人對事對
去年,高原資本投資途牛。之所以投資,涂鴻川看中的主要是兩點,一是人,二是事。
“敦德不是職業經理人出身,是很踏實的創業者。”涂鴻川說,除了于敦德,途牛創始團隊還有一個核心人物CO O嚴海峰,兩人性格各異,一個對內、一個對外,“他們兩人很像奇虎360的周鴻祎和齊向東這對搭檔,搭配合宜。”
在做的事上,途牛不模仿誰,為用戶提供優質旅游產品,也合涂鴻川心意。當然,最讓他青睞的還是產品。涂鴻川說,傳統旅行社門店輻射范圍小,途牛是將它們搬上網,擴展其客源,提高成團率,而對用戶來說,比如以往去歐洲旅游,一定是用戶配合旅行社的產品和組團時間,但在途牛上,用戶完全可依照自己需求挑選合適行程、路線的產品。“解決了消費者的現實問題。”
第一人稱
“川”堅持而大膽
講述嘉賓
維旺明創始人韓穎
和高原資本關系
被投資人
熟悉涂鴻川的朋友都喜歡叫他“川”,他自己也挺喜歡這個稱呼,很親切。
2008年,通過朋友介紹我和涂鴻川認識了。當時,他也是聽朋友說我在做維旺明的項目,找朋友聯系上了我。2008年正好金融危機來臨,我們也在那年底前談妥了投資合作。
我算是互聯網的老兵了,曾參與過亞信的創業及上市,后來曾任北京網通副總裁,兩家企業都還不錯。2008年時,我創辦維旺明才一年多時間,在高原資本之前,很多家創投機構包括美國的知名基金都找到過我,一直沒有做決定。不過,當遇到涂鴻川,我的感覺是“眼前一亮”。
為什么這么說呢?倒不是他長得特別帥,開玩笑哈。是因為他對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理解,與我之前見的投資人們不一樣。最有說服力的一個例子,可能是他投資奇虎360。我和周鴻祎也是老朋友,很熟悉,他當時創辦奇虎時做了很多事,具體我不便說明,引發的結果是股東們經常吵架,對他的做法有爭議,但涂鴻川給了他很多支持,持續投資了很多錢,最后變成了大股東。事實證明,奇虎在周鴻祎的帶領下上市了,涂鴻川的堅持是對的。
在對維旺明的判斷上,涂鴻川依然有獨特的眼光。
比如,在對投資人介紹項目時,我最初為公司的定位是手機視頻新媒體。北京奧運會后,我們決定轉型做手機雜志。在這個轉型上,涂鴻川給了我很多好建議,而且他認為我想做的事,趨勢是對的。說實話,他當時的投資比較大膽,因為2008年時,哪有什么移動互聯網新浪潮的說法?大家對手機,最多是停留在SP業務上,沒有真正的無線互聯網。涂鴻川的看法是,這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市場極大,于是支持維旺明的無線互聯網新媒體發展,還與我一起實現了像手機雜志的轉型。
除了業務上的精通,涂鴻川對如何處理與所投企業“距離”上也非常在行。
投資后,涂鴻川與創業者的距離很適度,既不過多干預企業管理,也不是不管不問,他會想很多辦法幫助你,給你介紹業務可能相關、互補的公司和人。比如我和涂鴻川基本每周要么通電話,要么見面談,他每次都會把最近見過什么人,看了什么公司,有什么心得,和你一起分享,大家的聚會更像朋友來往,而不是投資關系。很多時候,我自己也覺得能找到涂鴻川這樣的投資人,很幸運。
他是自來熟
講述嘉賓
途牛網CEO于敦德
和高原資本關系
被投資人
去年,途牛網獲得了高原資本的投資。在“主動性”上,是我們主動找到了高原資本。或許有人覺得奇怪,途牛此前獲得投資時,投資方都是知名創投機構,而高原資本在國內并不是聲名赫赫的大牌VC,途牛為什么還主動選擇了高原?
其實,在找融資方前,我們自己也做了不少功課,對高原資本有一些了解,它主投的就是TMT,雖單一,卻專業,投資項目不多,不過它們對所投項目下的功夫很深,非常符合我們對投資人的預期。所以,當與葉冠泰、涂鴻川順暢交流之后,我們就決定接受對方的投資。前后的時間大概是幾個月吧。
我記得第一次和高原資本談,是我們去到他們的上海辦公室,它的核心投資團隊只有葉冠泰、涂鴻川,兩人的辦公室面積也差不多。可能由于人少,有的創業者會對高原資本有“皮包公司”錯覺,這種說法更多時候是一種調侃、玩笑,但我卻沒有這種感覺,只顧著和投資人交流了。
當高原資本進入后,途牛的確獲得了它的不少幫助,不管是用于增加出發地覆蓋,拓展優化產品結構,提升上游合作、加快市場推廣、加強團隊建設等的資金,還有對公司商業模式的規劃,都提了很多意見,當然這里我不能說得太細致,呵呵。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高原資本在財務方面給予途牛的幫助,不僅幫引薦了合適的財務負責人,還一起參與設計財務模型,這都是公司和核心的方面。
因為葉冠泰是途牛項目的直接投資人,我和他溝通的相對更多,與涂鴻川也交流過多次,感覺他們二人是“黃金搭檔”。涂鴻川給人感覺很nice,熱情又謙遜,能迅速和陌生人拉近距離,葉冠泰則是穩重類型,說話邏輯性強,能幫你抽絲剝繭分析問題。
盡管在國內高原資本在在線旅游行業并沒有什么投資案例,途牛算是第一家,但并不意味著他們對此行業不了解。其實在海外,高原資本已經投資過幾家在線旅游行業的公司。
來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