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得用戶者得天下
作者:佚名 時間:2014-09-06 分享到:
2014年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元年。從數據上看,中國的手機網民在第二季度的統計中已達到6.68億人,智能手機用戶占全球手機用戶的比例已經超過三分之一;從生活習慣看,春節前后人們忙著搶紅包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銀行卡、信用卡已經和微信綁定在一起,這個綁定將在你用打車軟件付費時被頻頻使用;從接受信息的方式看,個性化的新聞推送、朋友圈的轉發內容已經成為人們非常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
借助來勢洶涌的移動互聯網浪潮,眾多領域的新媒體各顯神通,迅速贏得了廣大用戶的青睞;而與此同時,一些久負盛名的傳統媒體卻陷入倒閉關張或重組整合的境地。是什么讓新媒體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中出盡風頭?傳統媒體又該如何扭轉眼下的困局呢?
技術創新助力新媒體迅猛發展
全媒體、互動性、個人化、智能化……在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韋路看來,新媒體在技術方面的優勢使其占盡先機。
“不論是文字還是圖片,音頻還是視頻,數字技術使得原來需要依賴不同載體生產和傳播的各種信息形態全部整合到新媒體平臺,實現無縫對接,靈活跳轉。”韋路認為,現在很多傳統媒體大力發展網站、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將傳統的單一媒體敘事方式變為跨媒體敘事,以更好地為用戶呈現全媒體信息。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還借助互聯網與生俱來的互動性,并將其變為自身快速發展的推進器。“與傳統媒體一對多的單向大眾傳播模式不同,新媒體創造了一個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信息空間,傳統消極的‘受眾’概念被中性的‘用戶’概念所取代,每一個人成為信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既可以接受和消費信息,也可以生產和發布信息。”韋路預測,面對這一變化,未來的媒體將越來越多地通過“眾包”方式,將用戶生產的內容吸納為自己產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將成為未來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用戶數據挖掘成媒體融合關鍵
一些傳統媒體傾向于將受眾看作沒有區別的“烏合之眾”,試圖通過少數內容滿足大多受眾的需求,“然而在新媒體時代,這種短頭模式逐漸被長尾模式所取代”。他以傳統書店和網上書店為例進行說明:“在亞馬遜網上書店成千上萬種商品書中,一小部分暢銷書占據總銷量的一半,而另外絕大部分的書雖說單個銷量小,但憑借繁多的種類,積少成多,占據了總銷量的另一半;而傳統書店受場地、成本、類型等諸多限制,對銷量很小的書甚少考慮,這就導致了讀者越來越傾向于去網上購買書籍。”
作為“極客”,現任果殼科技可穿戴設備產品部經理許鵬對于產品有著極高的追求。在他看來,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了不起的產品不僅需要專業的設計和開發團隊,還需要更多的普通人共同參與。
“你的吐槽,讓我們受益;你的想法,讓我們著迷”--這是前不久在果殼電子官網上開展的一項十萬人共同開發智能手表活動的宣傳口號。“一塊手表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有的人愛好運動,他希望這款手表可以反映他的運動情況;有的人比較關注健康,他期待這款手表能像中醫一樣擁有簡單的把脈功能;還有的人希望把手表作為一個信息中樞,提醒他別漏掉重要的信息……”許鵬坦言,面對五花八門的要求,他們無法把這些服務一一嵌入手表,但是用戶可以進入智能手表的app商店,根據自己的需求安裝不同的應用軟件。他們正在做的這個十萬人調查項目,就是在對用戶需求進行數據挖掘,而諸如此類的用戶調查,不僅會出現在產品的研發階段,在產品上線后還會繼續做,未來app商店也將不斷更新,用戶可以根據自己新的需求下載新的應用軟件。
果殼電子這種對于用戶體驗數據的深入挖掘,是未來媒體實現智能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應用,很可能是繼微博、微信之后的‘the next big thing’(下一件大事)。傳統媒體在這一領域已然不具先機,因為智能化的真正實現必須依賴用戶的大數據--也就是說,只有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傳統媒體才能挺立潮頭而不倒。”
以用戶為中心才能適應時代需要
“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用戶想要獲取的,不再只是信息這么簡單。”百度副總裁李明遠在7月22日舉行的中國新興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大會上表示,未來媒體的發展,向用戶提供服務將越來越受到青睞,各路媒體都將嘗試最大限度地把用戶和他想要的服務精準地連接到一起。
未來很多新媒體的媒體屬性將降低,服務屬性將上升。“用手機百度搜索‘小時代’或者用輕拍輕應用拍攝《小時代3》的海報,就能直接進入購票頁面,還能以很優惠的價格購買電影票。”在他看來,未來能否向用戶提供需要的服務,決定了媒體的生死存亡。“不只是百度,媒體行業也應該抓住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潮流,實現人與服務的連接。”
“新媒體的出現極大拓展了媒體的服務范疇,除了傳統媒體在做的信息服務外,還可以提供金融、交通、教育等服務。我們現在使用的支付寶、打車軟件、‘慕課’系統,都屬于新媒體的服務范疇。”
一直以來,傳統媒體習慣于以自己為中心,缺乏服務意識,導致提供的信息產品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而在新媒體時代,只有以用戶為中心,才能創造有生命力的產品,成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媒體。“為用戶服務,再多都不為過。即使是信息服務,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其質量也將大為改善,不論是時效性,還是多樣性,都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