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計算的發展歷史
作者:佚名 時間:2012-02-29 分享到:
網格計算是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一項新興的技術.至今仍未成熟和獲得廣泛的應用.網格計算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萌芽階段(1995以前)
在1990年到1995年出現了調整網絡把超級計算機結點連接起來,為高性能應用提供計算機資源的想法和需求.這就蘊讓出網格計算的概念.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有fafner及其后繼seti和i-way.
2)早期試驗階段(1995-2000)
在這個階段出現了一些開創性,奠基性研究項目.其代表是globus,legion等.其中globus工具集的開發和應用,對網格的研究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后網格的發展大都是在globus的基礎上進行的.
3)發展階段(2000至今)
早期的globus主要是面向科學的,隨著網格向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克期是產業領域的推進,推動了網格計算機和萬維網服務的結合,出現了采用萬維網服務體系結構的新的網格體系結構,即開放的網格服務體系結構(ogsa).在此階段,關于網格的研究,開發和應用項目大量涌現,出現了影響很大的全球網格論壇.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上海聯楷網絡原創,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ktcbnqb.cn/hynews/20151126/n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