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甄:uber中國不做代駕、不做公交車
作者:佚名 時間:2015-08-14 分享到:
uber中國戰略負責人柳甄終于開始面對媒體講述uber的在華發展策略了。
柳甄透露,uber中國在中國市場單獨核算,單獨運營,單獨融資,未來將謀求國內資本出路。此外,uber暫不開通代駕、巴士等業務,將繼續專注提高用戶的出行效率。
專注本土化,深耕中國市場
“uber中國的目標是打造由中國人來運營管理、有中國資本參與、配合中國政府管理、為中國老百姓提供服務的,更符合中國實際的出行產品。”一句話中,柳甄多次提到了“中國”。
的確,中國市場對uber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創始人克拉尼克也曾多次傳達這一觀點,認為在未來,中國市場的前景可能遠超美國。
據柳甄介紹,uber已經進入中國的17個城市,并計劃向更多的城市輻射業務。而在每一個運營的城市,地區總經理都擁有足夠的自主權限。
“這個總經理一定是當地的‘兒子’和‘女兒’,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從定價、市場活動的設計、給司機的獎金、跟消費者溝通,都由他們完成”,柳甄表示:“某種程度上,優步更像是一個創業孵化器,這一點也激發了很多其他城市的總經理愿意來做這件事情。”
此外,柳甄還透露,uber中國在中國市場獨立核算,獨立運營,同時吸引中國資本參與,未來將謀求國內資本出路。
化繁為簡,用效率提升產品
近期,競爭對手滴滴先后推出了順風車、代駕、巴士等一系列產品,產品鏈不斷延伸。而打開uber中國的應用,界面仍一如既往的簡潔。uber中國究竟采取怎樣的商業模式,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柳甄稱,uber一直遵守著“化繁為簡”的宗旨,專注出行本身,因此暫不考慮進入代駕、公交車市場。
“對乘客來說,需求很簡單,就是能不能在最短時間打到更便宜、更可靠的車;對司機來說,是能不能在一個小時內賺到更多錢、做更多訂單”,柳甄表示,uber以每一個城市的客戶需求為本源,通過提高效率將產品深挖下去。
“在共享經濟下盡可能地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效率”也是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拉尼克的指導思想。基于效率的考量,柳甄對uber中國提出了做減法的“五不”要求:
不做搶單,因為離你最近的司機未必能搶到單,搶到單的司機未必離你最近;
不設目的地,不管乘客去的遠近,都會有車來接送;
不做預訂,因為預訂是效率的浪費;
不顯示所有車輛,只有離乘客最近的、可用的空車才會在app上出現;
不做現金支付,從而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在獨特的產品優勢下,uber中國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攀升。柳甄透露,年初uber在中國市場份額還非常小,此后呈現出300%的增長,目前在開展運營的部分城市中份額已居第一。
相信趨勢,積極擁抱政策
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uber中國也面臨著來自交通政策方面的難題。關于這一點,uber的競爭者們有著相似的處境。
上海市新交規出臺后,打車平臺的合法運營獲得了保證,對uber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然而關于未來,柳甄有著更多樂觀的理由:趨勢。
“uber在美國51個主要的州和城市的立法機構都獲得了官方的法律法規的支持”,她告訴記者,其中半數是在2015年上半年才開始修改立法、頒布新法規的。除此之外,英國、墨西哥、南非、菲律賓等地,都已經頒布了針對交通網絡平臺公司的規定。
為了迎接可能出臺的新政,uber中國前瞻性地進行了戰略部署。目前,uber服務器的運營和數據已經全部在中國境內,包括互聯網企業的資質也已全部獲得。
“如果接下來,交通部門有一些明確的政策出臺,將是uber中國本土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曾經我們是‘黑著燈’摸索,接下來起碼有了一定的方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了。”
對相應政策法規的出臺,這位年輕的戰略負責人滿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