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投資人胡海泉:移動互聯網不過是創新的土壤,創業關鍵是要自己找好方向
作者:佚名 時間:2015-07-06 分享到:
摘要: 在海泉眼里,移動互聯網不過是創新的土壤,風口在哪并不重要,關鍵是要自己找好方向,挖好自己的井,開好自己的門。本期創業記,對話音樂人、天使投資人胡海泉,看明星跨界互聯網,做投資怎么玩。
胡海泉,天使投資人,男,中國內地著名歌手,“羽泉”組合成員之一。1975年8月13日生于遼寧省沈陽市,他十歲時就開始在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十一歲時學習鋼琴,中學時代即嘗試歌曲創作。1996年畢業于沈陽廣播電視大學外貿管理系,后到北京發展音樂事業,自己成立了midi工作室。1998年6月與陳羽凡組成“羽·泉”演唱組,擔任主唱和鍵盤手,后選擇同時去做投資人。
羽泉,陪伴眾多80后長大的一個名字,作為華語樂壇人氣組合,因為什么選擇同時去做投資人?在海泉眼里,移動互聯網不過是創新的土壤,風口在哪并不重要,關鍵是要自己找好方向,挖好自己的井,開好自己的門。無論是任泉、李冰冰、黃曉明的star vc,還是范爺式的投資影視公司賺股票,明星紛紛跨界玩投資他又如何看待。本期創業記,對話音樂人、天使投資人胡海泉,看明星跨界互聯網,做投資怎么玩。
天使投資人胡海泉
1.第一次創業:那時候太盲目自信
主持人:我們第一個問題就是您最初怎么樣從一個藝人轉型到一個投資人的故事講起。聽說您2000年有一段小故事,跟我們分享一下來。
胡海泉:如果說做投資不如說那個時候嘗試著做理財,去做點兒小生意。因為那時候我和羽凡每天奔波在各種表演的場地,后來我們有一個機會拿到一個國際上著名的音響品牌在北京的代理權,開始做這個音響的代理生意,我們那時候也是發燒友,覺得這個事情也是愛好,這個品牌又很強。但是后來發現那個時間點進入的,包括團隊,包括那個時候很多的水貨,市場很混亂,那次所謂的投資失敗了,賠錢了。
主持人:所以進入這個市場太早了還是國內的這個創業市場不太合適?
胡海泉:我覺得也不算是創業,因為是傳統代理的生意,但是就是說可能天時地利人和幾方面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一塊吧。而且我那個時候自己反思,覺得有點兒所謂的盲目,盲目的在于我們覺得做很多事情應該是順理成章的,在自己本行的時候很順利的情況下,感覺上其實自己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事實上我們以為在一個樹枝上掰下一個樹杈來插到土里面去倒點水,也能長成一棵大樹,事實上其實那是盲目樂觀和自信的。
主持人:那為什么后面還是做了很多事?不管你們成立eq、巨匠,以及現在在做投資,像天使投資人這樣的身份,這個為什么可以實現呢?
胡海泉:人在慢慢成長,積累的社會經驗和對于社會趨勢的判斷是慢慢成熟的,畢竟不同于二十幾歲的時候了。而且在三十多歲之后 我們其實除了自己的本業之外,也在思考自己社會的價值和責任,或者身上的屬性,還有怎樣去附加合作更多的事情,這就跟我們一直傳統的在做的事情相關。比如像eq唱片也有快十年的時間,巨匠到現在為止也有快五年的時間。這些其實其是我們自己的事業,就是在文化創業產業,在音樂產業這部分來講,還是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當然可能慢慢的很多的關注點也關注更多的行業或者是相關的產業,我想可能一方面是我剛才說到的給自己重新定位的問題,人生進階和成長之后要尋找到一些新的跑道的問題。
主持人:什么時間點?這個重新定位的時候?
胡海泉:可能是在30歲以后,我想應該是。沒有某一個覺醒日,但是會要求自己不再浪費更多的時間,然后找到未來更長久的一個值得奮斗的一個 所謂的邏輯,因為可能每個人存在的價值要自己尋找,在自己原有的跑道上一路看風景它可能有一種慣性,事實上有的時候我們跳轉一下或者跨界一下可以帶來很多的新鮮感,這也是人生體驗的一種方式吧。
主持人:為什么你最后選擇了投資人,或者說什么樣的一個契機讓你開始做投資,尤其是跟科技相關的投資?
胡海泉:可能這種思考 更多來自于我們這個音樂行業原來的所謂不景氣,大約在2003年、2004年左右,那個時候互聯網開始推平所有了,本來原來音樂產業就被盜版侵蝕很嚴重,后來就更加不景氣,傳統實體的唱片的發行,傳播的方式,消費者的生活習慣都在改變。在那幾年我曾經有我這種彷徨,也有是說哎呀,那我們這個行業怎么辦呢?如何推開一扇新的大門這種所謂的必然的思考會讓我去尋找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來講當然要和互聯網和后來興起的移動互聯網相關,因為是新的技術和渠道和生活方式改變了這個行業的生存的模式和狀態,我就開始了解更多的東西,尋求改變,尋求在每一個傳統行業的被顛覆的點,去看看有沒有新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當中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結交了很多新的朋友。后來發現自己對這種新的技術、新的渠道和未來、改變的趨勢特別感興趣。所以其實這也是一個順其自然的國家,跟隨著自己好奇的心,以及發現了很多很優秀的朋友和團隊開始的。
2. 我給創業者帶來的是資源和影響力而不是錢
解說:羽泉,陪伴眾多80后長大的一個名字,作為華語樂壇人氣組合,跨界轉型做投資人,在他眼中的投資應該是怎樣的?胡海泉,被人稱作典型工作狂,做音樂搞投資,努力拼命的源動力又在哪里?
主持人:那我們了解到其實您也很喜歡庫徹,美國的庫徹,他自己做的事跟你很像,做一個藝人他也去做投資人。他的投資的哲學就是我不僅僅給你錢,我還給你資源,給你人氣,給你我的想法,那你呢?你會帶給你的團隊什么東西,除了錢?
胡海泉:這一點其實差不多,當然每個人的影響力是有限的,是不同的。我想可能更多的是來自于剛才你提到的影響力的背書。可能我積累了十幾年的所謂的影響力可能是一個很好的信譽,這個信譽背書的時候同等重要的就是所謂相關的屬性。我覺得可能除了名譽價值的背書之外還有我剛才提到的對于娛樂營銷的這種思維和積累的經驗,還有一點就是影響力能夠產生的附加的資源的效應。這對于創業企業來講的話我覺得比錢更重要一些。
主持人:其實背書這個問題是非常趨體的,因為如果背得好,就是這個產品做得好對你來說也是好的,但是這個產品如果做糟了,對你個人的名聲會有很大的影響,你之前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
胡海泉:很大的影響就看多大了,事實上肯定會有影響。選擇這種合作伙伴來講的話,我看合作的創業家們,我的合作伙伴更多的也要關注他們的創業精神和人格魅力,這部分很重要,他們有誠信的基礎是很重要的,當然創業成敗都有可能,尤其在早期項目來講。所以創業失敗對我來講沒有名譽的影響,更重要的我不希望他們有誠信的問題,有最基本的價值觀的問題,所以這是我要好好的在前期選擇的。至于說比如項目或者是項目過程中有起起伏伏會影響到我的所謂的名譽價值的話,我覺得那是我必須要做的事情,必須要承擔的事情,甚至在關鍵點要跟他們挺身而出站在一起的事情。
主持人:能舉個例子,過去的投資的哪些項目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然后怎么樣同舟共濟?
胡海泉: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參投的一款智能硬件公司就有這個問題,包括交貨的問題,包括一些客服的問題,你想遇到客服的問題大家都會在網上吐槽,事實上其實我近距離的溝通我知道他們的難度在哪里,他不是刻意的欺騙,而在于計劃不周全,外包工廠的生產能力沒有達到,很多很多綜合因素導致這一點,事實上我還要必須繼續幫他們努力背書這件事情,等待更好的產品出現,等待更好的客戶團隊建立。
主持人:其實你以前還是一個音樂人,現在到了互聯網圈,你覺得這種結合本身最初有沒有帶給你一些挑戰?有沒有覺得有點兒難?
胡海泉:其實不存在挑戰,因為這是基于興趣來的,我并沒有刻意的說要給自己做什么改變。而且在跨界圈子所結交的朋友對我來講都是良師益友,可能未來還有很多試錯的經驗會出現,我是覺得,剛才說的一個是基于長久的奮斗目標,一個是對于人生的體驗感來講的話應該多元化一點。
主持人:人家會問說明星的名氣很大,而且難免是很多的江湖騙子是沖著你來的,隔行又是隔如山,那你怎么樣確保自己看到的人是靠普的?
胡海泉:無法確保,所以一方面要看機緣巧合,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另外一方面來講它不僅僅是專業的事情,也跟社會經驗和情商有關系。
主持人:那你會不會有一個很專業的團隊在幫你看項目?
胡海泉:的確有,必須有,要不然的話就不靠譜了,你把愛好當成職業這件事情本身需要專業化,必須要有專業的伙伴。
主持人:有人說你是典型的工作狂,白天錄歌,晚上剛才我們交流到了你也是通常兩三點才睡,是什么東西支持著你一直這么的拼?夢想原動力是什么?
胡海泉:剛才我提到了,其實一個就是好奇心和這個學習的樂趣,因為有好奇心,對未來的改變,對未來的趨勢有好奇心,而好奇心也基于我剛才說的那點,我相信可能不遠的未來我們身邊的生活會有巨大的改變,會有更好的改變,那么自己能夠參與這個改變就很有樂趣。
主持人:另外一個網友叫小磊他想問你你最滿意的一次投資是什么?
胡海泉:談不上最滿意的投資,因為事實上投資要有代表作的,很多項目還在路上還沒有推出的情況下,你不能說滿意到什么程度。
主持人:所以現在還沒有一個代表作?
胡海泉:我不認為現在有代表作,再看五年吧。
主持人:再看五年,五年之后我們再來采訪你看有沒有代表作。好,把這個問題再留一留再問。另外一個網友他想問你說,看到你比較喜歡用年輕的沒有經驗的團隊,是因為摳門嗎?
胡海泉:沒有經驗?不能這么說,剛才我說了我在我們團隊來講一直是一個倡導改變的人,甚至我一直在說在每進行到一個工作的時候,只要用過去的方法就已經輸一半了,這可能是我比較極端的在希望大家用改變的思維去做,因為每天都在改變。誰最擅長改變呢?或者誰擅長創新呢?就是年輕人。
主持人:白紙。
胡海泉:也不叫白紙,我在這個時代,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所有年輕人都有自己創新的空間。越是過去那些經驗和成功的所謂的方法越是可怕的,而且我們團隊里,巨匠這個文化公司團隊來講很多都是接近80后、接近90的同事們,我的確更相信他們,我也相信他們身上所創造的東西對未來才是最有價值的。可能再過五年十年我可能會說00后。
3.談創新:只是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習慣
解說:在剛過去不久的羽泉的“敢愛”2014圣誕演唱會上,現場專設大屏“彈幕”,點贊、吐槽、點歌、對唱,線上線下互動一體化。對于這些創新,胡海泉卻認為那只是“慢”一拍的音樂行業對于年輕人新的生活習慣的一種適應。
主持人:我們剛剛聊到了一些跨界,我們把音樂應用到了科技領域做的一些跨界,我們先展示一些具體的案例吧, 咱們巨匠以及羽泉的一些周邊產品,它們是怎樣把音樂和科技進行融合的。
胡海泉:我們手中很多的產品是今年2014年羽泉在11月份發布的新的產品,它也算是音樂的專輯產品。比如這樣的一個耳機跟一個智能團隊vow合作的,在現在的音樂的傳播和解決方案事實上在我看來已經是在流媒體為主導的時代了,所以擁有這樣的一個完全屬于,不需要外界其他的硬件,通過智能屏幕,甚至3g和wifi服務去搜索,在線上 或者wifi端搜索流媒體自主來播放這樣的產品,我們覺得是屬于這個時代的專輯的實體載體。它可以是各種各樣的產品,它不需要再去賣存儲,你只要拿手機端掃一下二維碼,自動跳轉到我們的流媒體端去聽我們的專輯就好了。事實上我們也不是強迫你去買這個東西才可以聽到專輯,因為在流媒體時代,大家都可以通過手機去隨時隨地獲得音樂,這只是其中的兩款,我們今年發布了也有十幾款類似的不同的產品。
主持人:都是以二維碼。
胡海泉:對,二維碼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因為事實上我們去賣一個很高成本的存儲器或者讓大家再用傳統的播放載體去聽音樂,這個生活習慣其實已經沒有了。我們這個行業的解決方案是落后于消費者的生活習慣的。所以很多人說羽泉做的新專輯是一種創新,在我看來也不叫創新,它只是適合現在的生活習慣而已。
主持人:音樂行業中很多人都會辦演唱會,但你們的演唱會好像非常的獨特,能不能介紹一下比如剛剛過去的圣誕節的演唱會,你們用了什么嘗試,跟你的很多的伙伴他們辦演唱會創新在哪里?
胡海泉:當然創新不是刻意的,在我看來現在的演唱會事實上不僅僅局限于線下的,因為場館是有限的,過去我們做十場體育館的巡演最多也就能來十萬人,可是在線上是無窮無盡的消費者可以同時來觀看。但是它又不僅僅是在所謂的過去傳統演唱會的視頻音頻信號轉到pc端或手機端去看那么簡單,因為消費者通過屏幕來看的話它的體驗和互動性需求是不一樣的。所以過去我們在2006年的時候就開始在線上直播自己的演唱會,可是那時候無論是所謂傳輸的成本、技術,大家所謂的消費習慣還沒有養成,所以它還不屬于那個時代的線上演唱會。線上演唱會在我看來其實更多的還是為下觀眾的視角、需求、互動和娛樂性服務的,因為通過空氣震動的演唱會那就是現場演唱會,可是沒有這樣的空氣震動的如何能體驗到現場的這種。
主持人:依舊身臨其境。
胡海泉:當然,很多基本的解決方案還有待提高,因為比如音頻的傳輸,大家戴著自己的小耳機在手機端看的時候,能夠欣賞到音質非常棒的現場的表演,其實已經是一個技術的提升,這還是一個傳統的基本的需求,但在這一點上來講很多的互聯網的直播端還沒有解決。所以這次我們跟我們的合作伙伴樂視網合作的一個基本點在于我們把現場的視頻的訊號,更多的拍攝的視角適合屏幕端看的,因為屏幕是有限的,大小是有限的。另外一方面音頻的提高,我們花在直播音頻的費用完全不亞于在現場的音響的這種成本,其實都是為了能夠讓線上能夠更多的體驗到好的這樣的產品。還有一點就是所謂的互動性。
4.海泉眼中的互聯網:風口也不一定老有風
解說: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然而在胡海泉的眼中,移動互聯網中的風口卻不一定一直都有風。而他更愿意自己鑿出一口“井”,來實現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的跨界與合作。
主持人:那您怎么看粉絲經濟這個詞?
胡海泉:粉絲經濟,很多人試圖很快變現,在我看來它事實上來講它還是一個要產生聚合效應先產生的問題。過去曾經有很多人希望做這種粉絲經濟的平臺,一個大的平臺,做服務商,很多明星和粉絲在這里分享和玩。事實上在我看來粉絲經濟是一個垂直化的東西,基于在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其實更成熟一些。所以我早在四年前就做了羽泉app的應用,但是因為那個時間太早,而且能夠互動的技術又不好,所以那時候擱淺,直到今年我們才發布了羽泉的線上app,其實它就是為了能夠讓粉絲有聚合的地方,分享、發酵再春播,然后很多很多的獨家內容。粉絲經濟在于粉絲數據的管理,如果對數據應用得好的話其實才是粉絲經濟的核心要素,而不是一上來就讓粉絲買單,什么交會員費買產品,這些東西我覺得體驗感很差。
主持人:而且很短視。
胡海泉:是的,我們如果有自己的一個精準的消費者數據的話,我想這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的關系,并不是在這一點上一定要所謂的有多強的盈利性。但是它自己一旦形成一個聚合的平臺,大家在這兒分享互動的話它當然就會產生它的商業模式。
主持人:那你覺得你會在什么樣的節點去定義它是成功的呢?你把粉絲經濟做成功。
胡海泉:當然從兩點,一個是所謂的流量和流量變現能力,但是那是傳統的用戶量的說法。事實上在這個地方所謂的流量都是這種粘度極高,對這個產品本身完全是獨屬性的這樣的一個認知的群體。所以他的玩法又不同于其他的手機端的應用,在我們看來它的盈利模式初期要建立,另外一方面來講對于我們所有線下和其他線上產品的發酵和傳播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兩點就算是成功。
主持人:那你怎么看移動互聯網的這個風口?
胡海泉:風口的說法當然是一個很精妙的說法,但是事實上來講風口不只有一個,而且風口也不一定老有風。沒風的風口也很多。
主持人:甚至在往里吸的風口。
胡海泉:對,其實在我看來不如自己鑿一口井,或者是自己推開一個大門。那么,你要說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風口的話那也是,但是它其實巨大到每個行業或者每個創業者都相對渺小的情況下,我覺得還是要各自找各自的問題去。移動互聯網 帶來的只是最基礎的一片土壤而已。
主持人:那你的那口井在哪?
胡海泉:我覺得這口井在于文化產業里面很多有待轉型和提升還有跨界合作的地方,這些點是過去在傳統音樂產業里面被區隔開的,好像還分了很多細分的行業。這些行業基于移動互聯網新的技術和共同的思維方式,然后再整合在一塊互動產生連接,甚至縮短之間的距離,渠道的距離的話它就是一口新的井。
5. 明星跨界做投資:娛樂營銷思維是優勢
解說:他是藝人、也是創業者、更是投資人,三重身份他如何平衡;眾多娛樂明星參與投資事業,他怎么看明星跨界?商業的理性與藝術家的感性是否就像硬幣的兩面,究竟該怎樣調和?
主持人:藝人、創業者、投資人你最喜歡哪一個身份?
胡海泉:可能是因為我是一個明星所以做的事情比較容易顯性的效應,大家比較容易看得到,這個并不足掛齒。也不在于我的標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還是希望后續能夠有更多的合作到有激情的、有理想的、有技術的那些創業者和團隊,這對于我來講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事情。音樂人、投資人和創業者,在我看來是混在一塊的,而且我也沒有辦法用自己的物理時間去梳理說我哪個精力更多一些,花哪個精力更多一些。
主持人:我們看到網上有一個采訪,它中間的觀點是你70%的時間是一個音樂人,30%的時間是做投資和創業,你覺得這個準確嗎?
胡海泉:不算太準確,但是如果從所謂的物理時間來講的話,的確我自己音樂人的工作占據了大部分的物理時間,但是心理時間我覺得很難判斷哪個更多一些,因為畢竟舞臺之下,錄音棚之外,節目現場之外的我一直都在不停的學習工作。
主持人:你又想做投資人又想做創業者,還有旅行的夢想,還有陪伴家人的夢想,他覺得你想做的事特別多。但是想讓你如果從眾多的事務中只選擇一個去專注的話你會選哪一個?
胡海泉: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法回答,因為剛才提到的所有我想做的事情,在我自己個人精力分配來講還沒有梳理多最良性的階段,肯定都是我的選擇,而且都是要去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在一個近期的周期來講的話,可能對我來講更專注做的事情就是,比如像巨匠這樣一家公司它作為一個文化產業一個跨界整合的發動機能否實現剛才我說的那些事情,對我來講可能更重要一些,這畢竟是我自己的本行,而且我也說了文化去發力才是最有社會意義的。
主持人:現在藝人轉投資人還有一個天天在聊的就是star vc,像任泉、冰冰和曉明做的那個,我個人作為媒體來觀察到的好像是說任泉基本不會去拍戲,他基本上全職的做這個,但是你的模式和他是不太一樣的,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交流過就是這種創業、投資的一些經驗?
胡海泉:我跟泉還沒交流過,我跟曉明我們倒是溝通過,因為大家彼此太忙了,但是也沒有真正坐下來詳細的去聊這個事情。但是我覺得這個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不是說好像明星就一定要跨界做什么,但是去做創業投資本身其實是一個很有樂趣,而且有社會意義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在做的話,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鼓勵更多人來做吧。
主持人:其實有一個問題,一方面我們的這些藝人們在跨界做互聯網,另一方面互聯網大頭也在各種布局娛樂產業,你覺得對于這些互聯網的大頭來說他們應該怎么樣和你合作,你的優勢在哪里?
胡海泉:我相信我剛才說的那個理想主義的東西很多人也是有的,所以不僅僅它是一個生意,大家都知道改變未來的方式應該從文化力開始。所以有了資本和資源駕馭在一起整合改變的話,效力是最高的。我相信很多人做這個跨界的投資文化產業是基于這樣的核心的認知吧。所以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很重要,那么如果一次整合收購或者說聚合一個新的產業模式只是為了生意的話可能就失去實際的意義。況且文化產業來講有些時候不是資本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跨界這本身我覺得是未來的趨勢,任何傳統行業,甚至傳統到第一產業在我看來都需要通過新的技術和渠道去重新整合,能夠幫助傳統行業去做效率的提高,優化管理或者是成本的控制。跨界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且娛樂營銷的思維已經升級到價值觀營銷的層面了,所以很多傳統行業的傳統營銷的思路也要借由文化的內容,娛樂的內容去做。我們原來積累的經驗和所謂的思路其實就可以有效的去跨界的輔助其他的行業。
主持人:最初做的公司是eq,eq的建立對于你后面做巨匠以及自己現在做投資,它有沒有一些經驗式的東西讓你學到的東西?
胡海泉:eq它的商業模式和現在的巨匠也都不一樣,它那個時候就是為了輔助創造最新的內容和最新的有才華的音樂人一個平臺,它有點兒像軍校培養了很多這種跟原創音樂相關的不同的人,有音樂人、有樂手、編曲、錄音師、甚至還有企劃者,但是那個時候花在eq的精力對我來講是對于管理和管理思維的錘煉;另外一方面來講我自己是一個所謂的藝術工作者,所以我跟所有創造內容的人在一起溝通和管理的時候是有一些獨到的情況,因為商人和藝術家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在于語境和思維方式不同,而我恰恰是兩者兼具的一種身份。
主持人:那種情況一般是各聊各的,自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
胡海泉:對,所以管理藝術家和輔助藝術家去工作,其實是一個很特別的工作,不是說用 常態的管理和所謂的投資就可以解決的。
主持人:不能分享一下你是在這種相對理性的商人的路線和一個相對感性的藝術家的路線中跳躍,如何轉換角色?
胡海泉:因為我相信人最終還是感性的動物,所以所有自理性都是輔助思維,就算投資本身看上去很嚴謹,它其實也是很多事要靠感性的去尋找靈感或者是跟合作伙伴去溝通。所以在我看來左右腦的合作是一種很有樂趣的事情,并沒有誰要主導誰。在看報表的時候當然不能夠感性,但是跟創業者一起探討未來的時候一定要感性。
主持人:你可以很輕松的做這個轉換嗎?
胡海泉:對,可能是我從小練鋼琴左右手合作鍛煉出這樣一種擅長。(完)